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单位:教育部
国际刊号:1000-1832
国内刊号:22-1123/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5103 人次
 
    本刊论文
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学思考

  论文导读:教育界应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青少年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意识、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的扎实的思想和人力基础。

  关键词:社会建设,节约型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终于意识到片面、狭隘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使自己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唯一选择。为此,教育界应把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青少年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意识、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奠定的扎实的思想和人力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

  人类是大自然数亿年长期进化与和谐发展的产物,大自然倾其所能地满足了人类几乎所有的需求,并为人类创造极为舒适的生存空间。然而,当人类从蒙味走进文明时代之后,现代工业的产生和人类自身发展无节制的需求,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到自然的对立面,最终使当今人类在享有“现代文明”的同时,自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巨大损害所带来的苦果,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局面,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感悟一下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尚未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正以历史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所能及的一切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已经或正在造成许多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论文检测。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人一直信奉的“天人合一”,已经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本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并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又反过来又通过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着人类的发展。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逐渐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其它的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经济繁荣等都将不复存在。

  总之,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既考虑人类自己的发展需要,又考虑自然的生态需要,既要向自然纵情索取,又要给自然以善意回报,使人与自然在发展中实现共享、共存和共赢,引领人类真正走进文明时代,那将是使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最新和最大贡献。

  二、自然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好像地球上的资源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错误的资源意识导致人类为了眼前利益,长期而有恃无恐的实施粗放经营和竭泽而渔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不可逆的资源消耗换取暂时的物质成果,只有当工业化走到极至之时,人类才不得不为工业文明的代价和人类的未来担忧和思考。

  从资源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极其丰富的自然、人力、环境等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可再生的,有些则是不可再生的,特别是不可再生类的资源,要以静态的存量应对人类源源不断的动态需求,需求链的断裂显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地球人还是国人,只有时常心存危机,才会在拥有资源的同时拥有自己和子孙万代的明天。论文检测。就我国而言,当前资源存量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的结构危机、自然资源的短缺危机和环境资源的生态危机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经济高速增长所创造的社会资源,在人均占有的统计数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几乎所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指标都处在世界平均数以下,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贫困化和流动化问题,以及所引发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将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始终,这一切既是高层重大决策的基本出发点,也应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

  其次,为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对自然资源无论是储量和开采量人类已经倾其所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许多能源及矿产都将枯竭,经济增长的巨大需求面临自然资源的无情约束。因此,必须遏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在全社会树立自然资源存量危机和保护意识;

  再次,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随之产生的系统污染,严重损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资源,水资源污染引起城乡用水的短缺,大气污染所致的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引发的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和物种消失,环境资源的破坏反过来使本以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更加恶化,为此,必须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的意识,通过保护环境为人类赢得更多的资源。

  三、生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基本的生产要素,科学利用生产要素,能使我们在不增加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论文检测。从目前情况看,我们以欧美传统的发展模式,用资源高消耗和生活高消费来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这一模式追求资本生产率与利润最大化而忽视资源利用率与环境损失。造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中国在人均 GDP 400 美元~1000 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重度污染,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最终又造成资源范围和数量的缩小。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

  (一)、人力资源的有序培养与科学利用意识。当前由于人才消费观念的偏差、知识结构与分布的不合理,引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总量不足与局部供给过剩的矛盾,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的用人单位知识性人才“高消费”、高级技能性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都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是重理论、轻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激化了就业矛盾。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因此,必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参与能力,来满足社会需要,同时要细分劳动就业市场,尽最大可能实现人才培养和利用的对接,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优化。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意识。从总体来看,我国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处在极度紧缺的状态。如水资源问题,尽管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然而,在严重的水资源危机面前,我国许多地方用水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效益差,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8倍。因此,要通过科技手段以最大力度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全社会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手段,唤起全民族的自然资源科学利用意识,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资源与人类互存互动的科学意识。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以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一切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大气、河流、物种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对大自然的索取,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自然和生态的原始状态,而被改变了的自然和生态又会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作出相应的反应,其性质则取决于人类索取的方式与回报的程度。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同时,又能释放最大程度的善意,满足生态平衡的基本需要,使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原有的平衡,也损害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为此,人类要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要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不是肆意妄为的跑马场,使人类在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中,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

  四、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持续与承接的过程,每一时期的发展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环节既是对继往历史的沿续,又要对未来社会及后人承担历史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方面的开发利用方面可持续性意识。为此,对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的理解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离不开先前社会的既定资源环境,又会对未来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先前社会对人文、自然和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积极、健康和丰厚的资源环境,能使后人踏着前人坚实的肩膀,引领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新的高峰,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影响,至今还在造福于人类;当然,历史的局限性使每个时代都要留下或多或少遗撼,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得到持续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不仅会吞食了人类既有的文明成果,而且会严重制约了未来社会的发展空间。因此,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代人类的诉求,还要为未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留下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

  其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才源不尽、流不断,始终可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实现潜性人才向显性人才持续不断的转化,另一方面要使潜性人才按合理梯度(即年龄、专业、职称等)持续性转变为显性人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就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集约、高效、低耗的原则,彻底改变粗放、低效和高耗的经营模式,从而扩大资源的范围、数量,缓解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威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把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友好互动;资源存量的危机意识,有利于人类资源开发的适度理性;要素利用的科学意识有利于人类扩大资源的范围数量;社会发展的持续意识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长远未来。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